暨南大学明湖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(开放注册)
搜索
查看: 17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《飞驰人生2》百度云(国语/中字版)网盘【1280P超高清】完整无删减资源已更新_001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4-1-24 01:37:18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


《飞驰人生2》百度云(国语/中字版)网盘完整无删减资源已更新_001

在线观看下载超高清1080P迅雷下载百度云网盘

电影观看下载链接:http://www.myujob.com/

文/扶苏秘史

编辑/扶苏秘史

相信现代很多人都喜欢在茶余饭后或休息时间,拿出手机点开国产古装电视剧看看那些演员们舞枪弄棒,或者看那些主角们一招醒悟便金榜题名。[笑]

可随着影视剧看的越来越多,慢慢的现代人对传统文化认知方面就出现了偏差,就好比古代文人想要考取“秀才”到底难不难?“秀才”放到现代会是个什么学历?

01

秀才到现代

现代人对“秀才”的理解是什么?那些穿的干净整洁、装扮的玉树临风、走在街上而然提诗两句买能文采?还是一把年纪、衣着破烂、蜗居在简陋房子里、大半夜还在挑灯夜读?

其实古人们留下诸多诗词中,已经将当时人们考取功名前最真实的情况描述出来了,就比如

《劝学》之中“三更灯火五更鸡,正是男儿读书时”,对于三更与五更的概念很多人应该知道,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11点开始到早上鸡打鸣!

夜晚11点到凌晨1点与凌晨6点左右正是古代文人读书的好时机,就这么一点现代人谁做的到,俗话说“十年寒窗苦”坚持一两天不算什么,如果坚持如此作息苦读圣贤书长达十年相信没几个人能坚持下去。

这还是古人没考上“秀才”前便如此发奋图强,那考上“秀才”之后想要更进一步是不是还要更加努力?

从古至今描述人们励志学习的故事少吗?

汉朝人朱买臣家中贫苦,靠着上山砍柴来维持生计,可他每次去集市之前都会拿出书籍大声朗读,因为家中实在揭不开锅其妻子欲要离去。

朱买臣对此也是没有办法,只能让妻子去寻找更好的生活,而他自己依旧继续每天大声朗读,经过多年千辛万苦,他终于“金榜题名”得以入朝为官,最终依靠自己的博学多识获得汉武帝的重用。

无独有偶,悬梁刺股想必很多人都有所了解,讲的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,年少时怀揣伟大梦想周游各国,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推广出去,可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重用他,于是他回到家乡挑灯苦读,甚至瞌睡的时候会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,让自己快速清醒过来。

这些可不是古人们空穴来风随随便便编一个故事哄骗他人,这些都是古代学子们为了自己的理想而付出的行动,还有“牛角挂书”、“凿壁偷光”、“囊萤映雪”等等很多很多,每一个故事代表着一位历史有名的学者。

可谁又曾想过,我华夏大地人民十多亿,放到古代也有几千万之多,那些并不出名却依旧寒窗苦读的人会有多少?

古代人们考上一个“秀才”便已经是千难万难,如果将古代“秀才”放到现在,估计怎么也得算是研究生这一档次。

02

坎坷的科举制

为什么古代想要出人头地那么难?绝大部分原因在于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制度,那就是筛选天下人才的科举制。

这科举在中国古代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,他不仅是朝廷网罗天下人才的工具,也是那些平头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生为数不多的出路。

科举制不仅对我国影响深远,还对周围的国家产生不小的影响,汉朝时期就有类似科举的规定,而将其完善并推行天下的则是唐朝时期,这一制度跟随华夏人民一代又一代不断成长,贯通古今。

一开始汉武帝时期便设立举孝廉,当时对人才选拔还是比较笼统,汉武帝希望能够通过选拔选出“清白廉洁”、“正直”、“刚正不阿”的人来为官,而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。

当时增加了所谓的太学制与“辨试”,主要目的就是将时事政治摆上台面去问那些学子如何解答,如果觉得可行就会被封官,而怎么合理的分析政治就需要学习大量的文学、历史。

到了唐代中国整体科举制度成性,并且普及到天下各处让那些寒门学子看到了希望,随着前来报考的学子越来越多,科举制度也变得越来越难,首先体现在科目种类的增加,除了文学与经义之外,还增加了诗、赋、经史等诸多科目,考核难度直线飙升。

宋朝为科举做出的贡献就是设立儒家四书五经,将整个科举分成了“乡试、会试、殿试”三部分层层递进筛选人才,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还减少了一个地区的整体工作量,让考官可以花更多心思去揣摩考生的试卷。

至于明清时期则没有做出特别重大的改变,基本上就是延续宋朝传下来的制度,明朝将前两阶段考试融合成一个“礼部试”,每年都会举办全国统一的大考,那场面可谓是十分隆重,之后过关的人则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,有什么好苗子由皇帝亲自挑选。

清朝的科举分成“文、武、经、策”,并且为科举添上几个特殊的荣誉头衔“状元郎、解元、探花”等等。

从古至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科举制度,而每个朝代因为需要的人才有所不同科举时的内容也不相同,科目的不断增加也让学子们学习起来更加辛苦,甚至有些人寒窗苦读三十载,就是为了一招提名天下知。

科举制不断完善科目的不断增加,带给广大学子们的是更强的压力,可为何他们都如此努力了却依旧很难出人头地?

03

古代出人头地有多难

在现代有句比较火的台词是这么讲的“出来混要有势力,要有背景!”这句话说的很好,作为封建社会的古代社会不公平性可比现代要严重百倍不止。

古代有一句话曾这么说过“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士族”,一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真实情况,俗话说“流水的朝代,铁打的世家”就是这个意思。

魏晋时期“九品中正制”将家庭背景出身门第列入了考核标准,那些士族一个个乐开了花,当时也是士族权利的巅峰时期,相对应的苦的便是那些还在家中埋头苦读毫不知情的寒门学子,如此作为对普通人公平吗?一点公平都没有。

为何会导致如此现象?那得从上古时期说起,古时候禹建立的第一个国家“夏”,而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,从此禅让消失世袭流传下来,并延续了近4000年之久。

权利在少数人手中社会地位愈发不平等这样导致战争,所以阶级就出现了,也是从那开始人被划分“三六九等”,不管哪个朝代讲究的都是“士农工商”,为何把士族排在第一?不是皇帝不想而是没了士族支持国家运转不下去。

“九品中正制”让士族权利达至顶峰,虽说隋朝时期废除了该制度,可是那些士族早已扎根华夏大陆之上,并且让他们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无限拔高,甚至有些地区只认士族不认天子,导致“百年的王朝,千年的世家”这种情况出现。

虽说后面朝代对科举进行了严格把控,甚至发明了“糊名”的规则来防止有人包藏祸心,可是这些都治标不治本,当时最有钱的便是士族,他们把控百姓经济命脉,百姓想要吃盐想要干活都得看士族脸色。

而且在古代书籍可是最金贵的几种物件,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大多用竹简记载,成本太高,有了造纸术之后一本书要卖多少钱世家说的算,那些有抱负的平民百姓能怎么办,要么穷的没钱读书,要么投靠士族成为其利用的工具,没有第三种选择。

可能有人会问如此情况为何皇帝不出面管管?其实管了也没什么用,先不说士族能不能动,就说士族控制的人没点真才实学士族也不会要,既然有真才实学那皇帝还能有什么怨言?

现代社会相比古代的科举就要好多了,正所谓“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”,现代人想要翻身机会不只有考试,如果古代那些千辛万苦考上“秀才”的学子来到现代,我估计中国文明水平能提升一个档次。

04

结语

虽说现代机会、机遇很多,想要翻身农奴把歌唱并不是梦,可是与其在残酷的社会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才有所成就,不如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业,因为那是一条通往更高阶层的捷径。

很多在社会中品尝苦难的人,再看到那些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学生时,心中都会感叹“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”!

其实不用太过于灰心,错过一时并不是错过一世,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,想要自己人生有所成就,那请抓紧时间,书中的黄金屋在想你招手!








免费观看请按以下方式操作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(开放注册)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访问本页请
扫描左边二维码
         本网站声明
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,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!
站长联系QQ:7123767   myubbs.com
         站长微信:7123767
请扫描右边二维码
www.myubbs.com

小黑屋|手机版|Archiver|暨南大学明湖论坛 ( 琼ICP备12002442号 )

GMT+8, 2024-5-16 22:38 , Processed in 0.055007 second(s), 15 queries .

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.3

© 2001-2013 大学排名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